我的舒適圈
換了新工作一個多月了,每天在家遠端工作。 確實如同自己想像的,時間多了很多,每天除了把安排好的任務做完,剩下很多自己讀文章還有看書的時間。這個月看了兩本書,覺得人還是要多讀點書,會對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反省,也想說試試看多花點時間記錄自己的心得吧。
「人啊,要是總覺得自己現在過得還不錯,那就是死了。」
這是《你的努力,要配得上你的野心》這本書裡我特別記得的一句話(沒錯,我就是愛看這種勵志類的書)。看到的時候真的是冒了冷汗,因為自己最近確實是這個念頭多了一些。於是藉機分享一下離職與新工作的感觸吧。
我知道人要知足,時常看到一些背景更不好的人,或是聽到一些不幸的故事時,還是會感嘆自己一路走來還算幸運。但是知足歸知足,如果「總是」知足,那確實也就停滯了吧。我也知道並不能總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,所以每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點開始建立自己的舒適圈的時候,就會有點緊張。
四個多月前,我發現自己不該再繼續待在同一個位子做一樣的事情,因此決定為自己的離開鋪路。那時開始花很多自己的時間做工作以外的事:學前端、主動找機會幫忙貢獻開源社群做Side Project。你說那些是我的興趣嗎,我覺得不全然是。我對興趣的定義是當你已經不愁吃穿財富自由,還會想要每天做的事,那才是真的興趣。我對區塊鏈領域確實非常感興趣,但說到前端跟財經知識,在我眼裡就稱不上有趣了。
因此被別人問到我是不是想做前端工程師的時候,我都會極力撇清。我承認自己我是一個現實的人,我學前端就只是為了要拿到下一份在相關產業領域的工作,而我學財經,也是為了讓我具備更多進入「去中心化金融」這個領域的背景知識。那當時為什麼對這麼多不是「興趣」的東西充滿學習動力呢?我想,就是一個對現況的不滿吧。所以我覺得這種不滿給人的動力是巨大的,當你有一個很General的目標的時候,就可以忽略很多小細節,只為了朝那個目標靠近一步。那時候我的目標就是,找到一份在國外可以遠端的工作,還我上班時間的自由。
有趣的事情是,現在回頭看看,這個過程也沒有想像中難。不過就是多接觸一些團隊,想想能做些什麼好玩的東西,每天下班之後多花三個小時做做Side Project,過了三個月,機會就來了。所以,若下次還有對自己生活或工作不滿的地方,或許也不要就這麼「算了,其實也過得還可以」,因為其實抓住這些時機點都可以讓自己成長一波的。
之所以現在讀到這句話覺得害怕,是害怕自己是不是現在新工作更開心了、不求上進了、也就忘了自己要付出更多來變得更好了。仔細想想:是也不是。在每個人加入新公司的時候總有一段時間是學習度最高,能夠吸收最多東西並且成長最多的。但這條曲線遲早會趨緩,等到自己提升後也會開始對於原本覺得了不起的東西覺得平淡無奇,然後又開始對現況不滿。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合理,但是這就代表人一輩子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跳槽嗎?
我想不是的,當你對現況不滿的時候,你可能就這麼算了,這是最糟糕的。可能在一個該求穩定的年紀這不是很糟糕,但以自我成長來說,屈就永遠是最糟糕的。如果想要改變,又會有兩種方式:你可以選擇改變環境,或是換個環境。改變環境可能是最困難的,你要有能力、也需要一定的機運,但是這應該是一個最良性回饋的循環:一個幫助我成長的環境願意在讓我進步之後也跟著進步,以一家公司來說,這應該是一家公司培養人才能夠得到最好的回報吧。
所以現在回頭想想,感謝自己當時一個腦衝買了機票,去美國丹佛重燃了一波鬥志,才開始檢討舒適圈,開始對自己身邊的環境開始種種不滿。不過在改變環境這一塊,或許當時花了更多心力的話是有辦法改變一些什麼的。
所以,舒適圈?
回應一下主題:其實大家都知道不能在舒適圈太久,不然久而久之就廢掉了。但回首自己過去的工作,其實在環境變得舒適之後自己也不是真的能及時發現、發現了也常常覺得就算了。若不是這時出現一個強而有力的激勵,真的很有可能又是一兩年待下去。所以大家都說看到別人換工作自己也會想換工作,就是因為有機會好好問自己,是不是想要更好的位置吧?我現在覺得,只要肯時不時到自己圈子的邊緣往外探頭一下,不要總是安於現狀,那麼要持續進步就不是太困難了。
真的想寫下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,離自己的目標進了一步,並不代表該放慢腳步。或許可以休息一下,但是一個月也差不多夠了,是時候該訂個新目標然後繼續往前走了。
我非常非常喜歡一句話:比起平庸、努力從來不是一件辛苦的事。我把這句話奉為圭臬,因此每當覺得自己生活不夠辛苦的時候就會開始慌張,怕自己又浪費了多少時間。我在過去幾年裡面其實也不是做得很好,時常慌張歸慌張,但是還是這麼把時間浪費了。希望我自己可養成一個時常檢討的習慣,就從讀更多書寫更多Medium文章開始吧。